12歲小提琴手獲國際獎政府不聞不問 家長轟培養人才缺支援

今年8月,汝樺在德國國際小提琴比賽「Kloster Schöntal International Violin Competition」中獲得所屬年齡組別的亞軍,是唯一一個香港、甚至是亞洲範圍內的人獲得此等殊榮。她從6歲開始接觸小提琴,其母指家庭全力支持女兒的小提琴路,甚至為了讓女兒參加國際比賽和有更多練習小提琴的時間,而從傳統學校轉至國際學校,周媽媽指傳統學校不能接受請3個星期假去比賽,汝樺需要周旋在學業和演奏之間。

在德國小提琴比賽,他們花費了5至6位數的旅費,為使表演呈現的效果更好,周媽媽不但請汝樺的老師伴奏,更從韓國租借一部有約300年歷史的小提琴,而以上種種的花費均由家庭負擔,即使屢獲殊榮,政府卻無任何資助,作為關注青年發展的民青局甚至對香港青年在國際比賽獲獎毫不知情。汝樺目前僅獲得香港演藝學院的獎學金贊助,但演藝學院本身亦要與政府周旋資金問題。周媽媽嘆道,其實演藝學院的師資優良,但缺乏資源。政府不單止直接資助做得不到位,周媽媽也認為香港缺乏大型公開演奏場地,甚至香港管弦樂團也偏向邀請外國演奏家而非本地人表演。

被問到在國外比賽經歷,汝樺把自己與歐洲小提琴手的經歷作對比。她表示,外國的小朋友有更多的演奏機會,所以他們能夠擁有頂級的樂感,但自己則沒有很多演奏經歷,她也希望有更多機會出去表演,為港爭光。周媽媽也稱,認識一個有天分的青年,但其家長認為看不見出路,也不希望花費大量資源培養後,小朋友只能當教小提琴的老師。她又指其實汝樺是相對幸運的小孩,而坊間的音樂興趣班和師資都參差不齊,更難踏上專業道路,她又指香港在培訓資歷認證、行業發展和銜接教育等方面都不足。

2個讚

人地覺得上面果d 先叫人才,睇下搶 d 咩返黎

2個讚

我覺得呢段有啲離地,點解要用300年歷史小提琴比賽?

7個讚

華語社會不單止係玻璃國,一向係功利主義,去歐美大學行一轉,工程商科醫科等等神科都係多講中文嘅人,讀藝術考古音樂就係外國人多。

真係想在藝術方面發展,移民吧!

11個讚

個小朋友屋企本身應該都有啲錢嘅… 如果唔係邊負擔到咁多洗費.
有心栽培個女就送佢出國啦, 留係香港唔係靠炒樓同歸邊, 唔使旨意有前途.
馬友友都係喺美國學音樂同發展先有而家嘅成就.

12個讚

係啦~
同埋為左比賽願意花十萬蚊旅費 (文中指係5-6位數, 估計十萬上下)
又轉去讀國際學校
即係屋企本身都有d 經濟能力啦

宜家拎到獎就怪無"直接資助"佢出賽?

4個讚

去到呢個級數要租咁貴唔奇

係~
其實講黎講去家長係知道香港只會埋沒佢女既才華
有咁多錢栽培小朋友不如移民

1個讚

可能佢係見到人地國家嘅小朋友有資助, 而自已果個冇啦。
如果真係超級有錢, 我諗佢唔會留係香港。佢自己都知係香港唔係栽培佢嘅好地方。

2個讚

作為一個香港人都應該知道正苦覺得藝術同體育係冇建設性架啦, 唔係唔知呀?

7個讚

咪係
代表香港參加奧運羽毛球賽
都可以無球衣提供

12個讚

傻的嗎? 你玩西洋樂器呀,唔話你辱華已經算好

3個讚

有經濟能力,同政府應唔應該資助係兩回事。

就正如申請獎學金同你屋企有錢定貧窮都係兩回事。

7個讚

家長可以攪眾籌音樂會,一來show下quli等大家欣賞, 二來make 下money.

政府要等有noise有成績先會慢慢開始研究。連桌球都要降grade, 莫講係其他活動啦。等政府真係蚊訓。

8個讚

去到呢啲天才級好多時都係靠屋企、獎學金、商業贊助。問下juilliard班學生有幾多個由公家比錢

4個讚

其實家長咁有資本,對小朋友藝術咁著緊,應該好好送去外國留學,我有能力我都想咁做,維也納也是一個不錯地方,香港唔會太著重藝術發展的地方,學校要既體 藝,衹係想小朋友有多一樣野表現而已. 更何況香港教育唔係咁容易教出本地學生做真正專才,唔係點會要高薪找外來專才,剩係呢樣野,樓主咁有錢就已經死心,早啲讓小朋友出國去向著藝術發展仲好.

太多家長知道因小朋友可以用體育音樂這方面,彌補學術不足而入自己喜歡學校,就算入咗最終都係想向著學術方面,其實好多都因此令小朋友慢慢失去咗體藝優 勢,所以兼顧不來隨時影響埋學術上不足而退步,見唔少呢方面例子,最終害苦了孩子應該有既前途. 且講就藝術,就以皇家音樂考試評分標準,有幾多家長會真正睇評分標準?

應該音色更好。

1個讚

仲要買重保險,好多野攪。但去到呢個level 應該個個都做差不多野,好欣賞佢地毅力。

5個讚

馬友友買多張機票比佢個古董大提琴坐,呢啲錢唔慳得

2個讚

你再噪佢哋拉埋你個小朋友:sweat_smile::sweat_sm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