咁學鋼琴著數d, 唔使咩部琴走
我諗起朗朗唔做任何家務因為要保護雙手,佢老婆做晒。但唔好忘記佢老婆都係鋼琴家
咁學鋼琴著數d, 唔使咩部琴走
我諗起朗朗唔做任何家務因為要保護雙手,佢老婆做晒。但唔好忘記佢老婆都係鋼琴家
成段新聞報道,我睇到好少部分關於小朋友付出咗幾多,所以得到呢個殊榮,但就每段都見到用咗幾多錢、用咗幾有價值嘅琴、資源、花費、又要邀請什麼什麼….
錢錢錢… 錢錢錢錢
佢可能就係香港先搵到咁多錢栽培個女唔係一早走左、趁而家有noise 睇下政府有冇表示
成段新聞報道,我睇到好少部分關於小朋友付出咗幾多,所以得到呢個殊榮,但就每段都見到用咗幾多錢、用咗幾有價值嘅琴、資源、花費、又要邀請什麼什麼….
錢錢錢… 錢錢錢錢
都好呀,等時下父母睇下,3歲學琴,5歲考5級個d, 如果萬一小朋友咁有天份才華,你仲繼唔繼續課金落去。
成段新聞報道,我睇到好少部分關於小朋友付出咗幾多,所以得到呢個殊榮,但就每段都見到用咗幾多錢、用咗幾有價值嘅琴、資源、花費、又要邀請什麼什麼….
錢錢錢… 錢錢錢錢
咁人哋成段嘢嘅主旨,係政府唔支持青少年藝術發展,亦都好似有天份嘅運動員缺乏支持一樣
咁當然就係要講返喺冇任何資助同支持之下,要單方面自己栽培真係有才華嘅小朋友行呢條路嘅挑戰
首先當然要證明小朋友係真係有天份有才華,咁開宗明義已經講佢喺國際賽攞獎,仲要係亞洲或者香港得佢,咁呢個已經證明佢嘅實力,唔需要再無啦啦講佢點樣練琴
之後第一件事當然係財力,咁既然講得財力,自不然就要講返點解要用咁多錢,亦都有提過如果小朋友家庭本身冇咁嘅財力,結果佢嘅天份亦都會被浪費
第二記者亦都有提過學校唔理解同支持請假方面
成篇報道嘅主旨就係咁
點解要講小朋友付出幾多,平時點樣練琴等等,同上面有關嗎?
反而香港出咗個咁叻嘅小朋友,唔係應該開心咩
我唔明點解人哋只係陳述返佢嘅困難,同埋政府嘅不足,結果引來咁多妒忌
我都認為某一些言論有啲「酸」。
事實係呢位小朋友真係好有天份,至少佢付出好多努力先有今日呢個「成就」。
亦都證明香港真係唔適合小朋友作多元發展,爭係要啲細路仔死讀書。呢位媽媽既然屋企比得起,送個女去外國讀音樂好過,必定有所成就。
香港喺呢方面的確缺乏嘅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事實係呢位小朋友真係好有天份,至少佢付出好多努力先有今日呢個「成就」。
好似何詩蓓咁囉,啲網民都係酸佢有錢有私人泳池,但擺埋個泳池喺你張床隔離好未,都要佢肯日日朝早5點跳落去游先㗎,有啲嘢唔係話有錢大哂,都要個選手自己有天份又勤力先做到㗎。
周媽媽也稱,認識一個有天分的青年,但其家長認為看不見出路,也不希望花費大量資源培養後,小朋友只能當教小提琴的老師。她又指其實汝樺是相對幸運的小孩,而坊間的音樂興趣班和師資都參差不齊,更難踏上專業道路,她又指香港在培訓資歷認證、行業發展和銜接教育等方面都不足。
其實大家換個角度睇, 呢位媽媽其實係幫緊緊其他有天份但無資源既
小朋友發聲, 佢講出黎就係想比人多啲知和想正苦面對下問題, 唔係
只係淨係用把口話搶人才, 香港係有人才但你無比資源去培育就係浪
費左個人才.
其實⋯⋯⋯⋯
一隻小提琴嘅音色同佢嘅歷史係完全冇關係,仲有就係一隻300年歴史嘅小提琴除非你當佢係古董放向度,唔係的話隻琴都會有消耗(琴橋、指板⋯⋯)要換,到最後隻古董琴淨返幾多野係原裝?
反而有唔少外國投行及博物館將佢哋嘅古董小提琴免費借俾知名小提琴家,目的為佢哋嘅古董小提琴增值。
最慘就係依家有唔少人(非古董投資者)虛榮心作怪,目的係利用件古董抬高自己。
其實玩得音樂藝術嘅,藝術情操高尚,如果為咗錢,言論咁失禮嘅,就唔好睇。
我識人,佢有兩個仔,
一個係新加坡,另一個係德國管弦樂團表演,
佢阿媽就算幾十歲都好斯文淡定有教養嘅人,
其實係佢自己玩到咁貴,又要「申」政府無資助,
如果比賽地點係喺強國
漁村一早用大紅花轎抬你返嚟
都親身識呢類家庭,
正苦又係冇乜支援,唔單係講錢,係成個配套嘅問題。
傳統學校不能接受請3個星期假去比賽
傳統小學一般多功課,亦比較rigid。
呢類頂尖人才培訓,課堂外一日練3-6小時琴係基本。
試問有幾多小學可以俾小朋友因為練比賽而缺席學校課堂/係功課上配合?
花費了5至6位數的旅費
花旅費,係小朋友未成年,要家長/監護人陪同。
一般早三四日到,適應時差;比賽翌日回港。
當一大一小、伴奏加三日酒店,一兩萬係基本消費。
比賽/表演經驗要不斷累積,先可以不斷進步。
一年三四個比賽/表演係基本消費,
當每次比賽3萬旅費,一年都6位數字。
父母是但一個仲要請假帶小朋友出去。
為使表演呈現的效果更好,周媽媽不但請汝樺的老師伴奏
去到頂級比賽,一丁點瑕疵都容不下,伴奏一定要練同夾過好多次先得。
唔係老師,都未必係隨便八級琴就得嘅人。
搵到個夾到嘅,都未必會平,加上事前練習費都係到,又要花時間搵個夾嘅,不如直接請老師做埋伴奏
更從韓國租借一部有約300年歷史的小提琴
唔知會唔會同木嘅音樂質素有關,
但唔止一次聽到要去外國借/受訓,因為香港冇世界級嘅場地/老師/物資。
香港缺乏大型公開演奏場地
呢個錯唔晒,西九之前,唔少大型場地都係幾十年前起落。
有啲就算新起,有啲都係迷你版,唔係世界級比賽標準。
香港管弦樂團也偏向邀請外國演奏家而非本地人表演
呢個人所共知
佢有成績,所以講出嚟先叫做有啲說服力,
否則如果係普通一個人講,大家只會話佢賴地硬。
有人講吓唔係一件壞事。
李麗珊、洪松蔭成功前,
冇乜人關注度運動員在年輕時全力投入運動訓練,退休後嘅事業/維生/讀書嘅支援。
所以香港情願比錢請外來人才,都唔願意浪費時間金錢訓練人才.
學演奏任何樂器從來不是容易事,時間,金錢,精力,耐力(耐性)缺一不可。如果要係國際賽事上取得成績,更要付出更多,更多…
我覺得文中家長係有感而發,而且講出咗香港政府以至其相關機構嘅問題。
我曾經睇過報導,指政府機構為了吸引聽眾入場,最簡單快捷嘅方法,就係重金聘請外國知名樂團/樂手來港演出。而忽略培養本地樂手嘅重要性。
呢個要問個記者喇,佢地既角度係點,唔係家長可以決定。
所以如果我係個家長,我會主動幫小朋友開IG,自己攞番個話語權。
該主題在最後一個回覆創建後90天后自動關閉。不再允許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