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讀流行] 8月電影
19/8 (星期五)5點半,何故、黃奬和大家講電影:
1)阿媽有咗第二個
2)…
3)…
4)…
[ 潮讀流行] 8月電影
19/8 (星期五)5點半,何故、黃奬和大家講電影:
1)阿媽有咗第二個
2)…
3)…
4)…
"風雨不改"已經喺903落咗榜
其實一見到上榜第二個星期仲喺第19位
就知道呢首歌唔會喺商台有好成績
甘快落榜
《阿媽有咗第二個》由彭秀慧執導、毛舜筠、姜濤、Jer主演,直至噚日累積票房超過3,676萬,叫好又叫座!姜糖為咗支持偶像,除咗不斷翻睇多次外,仲有今年移居日本嘅香港姜糖越洋獨資包場,以姜濤名義請保良局小朋友睇《阿媽有咗第二個》,希望「能給他們一點快樂」,令人感動!事後保良局向姜濤發出「捐贈電影門票感謝函」,以表謝意!
好似只係上咗3星期
明周專欄
彭秀慧:方晴爸爸羅永昌
很多人看過電影《阿媽有咗第二個》後,都對飾演方晴爸爸的演員留下非常深刻印象,他是香港資深導演羅永昌先生。第一次認識昌哥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2006年他來看我的小劇場演出《29+1》,兩星期後我們坐在銀河映像電影公司再次見面。原來當時他準備開拍電影,想看看我有沒有興趣參與劇本創作。見面前我已經知道昌哥是杜琪峰導演禦用執行導演,《鎗火》《PTU》《大隻佬》《柔道龍虎榜》《黑社會》等等都有份參與,除了覺得昌哥肯定是「猛料」,也想像他的作品必定會是剛陽味很重的男性電影。那天我推卻了邀請,除了覺得電影編劇工作未必適合自己,當時的我還真的想專注做自己的獨腳戲。後來昌哥的導演作品逐一出現,沒想到竟然是《天生一對》、《每當變幻時》這種溫柔並以女性為主角的故事,倒也反而理解當初為何他會想找我合作。
一別十多載,去年開始籌備電影之際,正為方晴爸爸這個角色人選而傷腦筋。我希望找一個感覺草根,但不是老粗;曾經喜歡酗酒,但內心要善良的男人。
角色有三場戲,可以分為「成場戲全部你講」(和美鳳見面)/「唔駛講」(演唱會)/「想講無得講」(和方晴見面),其實絕不易演。我沒有看過昌哥演繹類似角色,說實在我想找他參與也許和他當年找我一樣,都是憑感覺。第一次見面把故事告訴他,昌哥沒有說很多話,沒有問我導演處理,反而分享了一些對角色的感覺,才知道原來故事中也有一些屬於他的情感觸碰,我就知道找對了人。
要找一個經驗導演擔任自己電影演員也不是沒有壓力的,雖然昌哥其實也是演出經驗豐富的演員。這次和昌哥合作,發現他除了他的投入,認真,演技到家,本身是導演的他還會以理解導演想法而調節演出,這從他近期演出不同導演作品如《IT狗》《I Swim》《殺出個黃昏》等不同戲種的不同演繹可見一斑,我敢說,這不是很多演員可以做到的能力。《阿媽》內的三場戲,他可說是完全地征服了觀眾,其實也征服了拍攝現場的我。多得有他含蓄而深情演繹,令爸爸的埋藏在心的悔疚得以成立,也令兒子和他的和解令觀眾釋懷。經常有人問我,和昌哥合作經驗如何,我會說,「如果我這一部是AV電影,昌哥是那種一行入片場就脫清了衣服,告訴自己導演已經準備任你拍任你指揮的那種演員。」我知道昌哥一定會繼續拍戲,做導演好(我知道他想),做演員也很好(我肯定好多導演也想)。
很多人看過電影《阿媽有咗第二個》後,都對飾演方晴爸爸的演員留下非常深刻印象,他是香港資深導演羅永昌先生。第一次認識昌哥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2006年他來看我的小劇場演出《29+1》,兩星期後我們坐在銀河映像電影公司再次見面。原來當時他準備開拍電影,想看看我有沒有興趣參與劇本 ...
門市收到姜送來的一大箱檢測棒,相關的檢測棒,我們已通知社工,下星期分派到有需要的家庭,讓清貧學生上學檢測之用。特此感謝姜
對低下階層的關心
。
Log into Facebook to start sharing and connecting with your friends, family, and people you know.
打籃球減壓丨身形略發福 落場有拼勁 姜濤快攻獲讚「一波流」
…
熱愛打籃球的姜濤,這段日子就靠打波減壓,曾到維園的街場打波,日前又再被網民拍到現身維園的打波相,姜濤曾於TG群組勸姜糖們不要去看他打波:「請大家最近這一段時間不要來看我打球了,拜託了。」
這段期間想有空間的姜濤,近日轉到室內運動場跟友人打波,隊友將片段上載IG story分享,姜濤身形雖然比之前略發福,但落場有拼勁,無論靈敏度、拼搏度、對籃球觸覺都冇減退,狀態依然咁fit,防守和進攻都好積極。
當對手攻上前,姜濤金睛火眼望實,一有機會就想偷波,當接應隊友的傳波後,姜濤快攻帶波上籃,一如以往速度冇減退;偷波時身手敏捷,成功上籃;當對方開波,姜濤又吼準機會,火速在籃底偷波上籃;走勻全場的姜濤,左右兩邊上籃都得,快攻好全面,在片段裏面見到他入了4球。隊友都留言讚:「當然少不了姜濤的快攻」、「好球姜濤」、「一波流 好球啊姜濤」。(「一波流」是打機術語,意即捉住機會突襲。)
…
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
《心被觸動》
當收到有心人捐贈46張電影「阿媽有咗第二個」的換票証後,我們便安排一班住在協會女士宿舍的舍友及基層婦女去看。同工說有婦女一邊看一邊流淚,也有婦女在電影後分享時一時感觸落淚。
看完電影,婦女們都分享了很多,她們不是專業影評人,當中更有不少已經很多年甚至從來未去過戲院看電影的。這班婦女大多是正在經歷個人或家庭的各種困境或經濟困難。能分享,只因被觸動、內心很有共鳴。
「昨日套戲真係好睇,好感動
戲中可以看到婚姻的矛盾、無奈,家庭家人的相處矛盾,到最後都化解了。有時候真的一句『你真的好棒』或者『對不起』都可以讓事情有所改變。」
「非常謝謝你們又一次這麼精心的安排!讓我們母女倆在香港第一次一起看電影!
還這麼感性,又有教育意義!感恩」
「呢套戲有笑、有淚、有難過、有感動,見到關係破裂、也有修補,好似搭緊多啦A夢時光機,回想起自己過往有些部分相似,未來我也可能會遇見戲中阿媽嘅問題,人不同年紀會為不同嘅事擔憂,唯有交俾信實嘅主,求衪帶領!
」
婦女們在電影的不同部份裡產生共鳴:
有為戲中夫妻的關係破裂感到很感觸;有見女主為家庭自己放下很多感到共鳴和理解;有照顧長期病患母親的婦女感受到戲中兒子(子軒)沒有選擇的委屈;也有為女主角(美鳳)找回自己,並能幫別人(方晴)找到自己感動;她們也為兩個年青人與家人修補關係而感到快樂!
在戲中不同的角色和關係裡,婦女看到自己的身影,一同體會當中的感受與掙扎,這份共鳴也讓她們感到被理解和明白。或許對一般香港人來說,電影是一種娛樂和消費。但對這班婦女來說,除了在面對困境中有一點喘息空間外,也是讓她們的心被觸動的歷程,她們都表示很珍惜和感恩這個機會!
特別感謝一班有心「姜糖」的捐贈,看完電影婦女們或許仍未認識她們的偶像,但她們的愛心行動,卻帶給婦女們一次很有意義的經驗。感謝!
#這post不是廣告
#基層婦女的掙扎
#共鳴
#心被觸動之歷程
#是娛樂也可治癒
季前賽預告,好可愛
DJ啤梨發夢成個夢都係姜濤歌聲
《阿媽》票房破3700萬 彭秀慧擬原班人馬合作 待姜濤Jer復工謝票
…
提到其執導的電影《阿媽有咗第二個》,票房突破3700萬,她表示有計劃再組原班人馬合作,不過首先等待2位演員姜濤和柳應廷復工後,相約到戲院謝票重逢,因為該片自上映以來,一直未齊人宣傳,她說:「各有各準備,所有人都期待他們出關是什麼狀態,可能他們會有壓力,但相信他們有處理方法,我不想煩他們。」
導演彭秀慧今天(29日)到尖沙嘴出席活動,談到媽媽早前(9月19日)離世,她坦言心情傷痛,情緒有高低是必然,不會刻意抑制,幸好工作忙碌,幫她分散注意力,她說:「媽媽年紀大,身體虛弱,不會沒想過...但也沒有覺得要真正心理準備,媽媽由家裏送院,我收到電話通知,第一時間趕去醫院,已經見不到最後一面,事情發生好突然,上天有這個安排,我都需要安慰關心媽媽身邊人和家傭情緒,我覺得自己處理上都有成長。」她指媽媽的身後事正在處理,沒有影響工作安排。
阿媽有咗第二個 Mama’s Affair (2022)
家庭和解不需要「大龍鳳」
身兼導演、編劇、監製的彭秀慧在訪問中提到,《阿媽有咗第二個》的意念時在擔任選秀節目《全民造星3》導師時產生,眼見節目監製和藝人經紀花姐(黃慧君)要同時兼顧家庭角色和工作,繼而探討在職女性和家庭角色的關係。片中的「美鳳」原形可能是花姐、Paco (黃栢高)、Mani (霍汶希)等當代無人不曉的藝人經紀。美鳳設定為2000年代的「金牌經理人」,捧紅了「古巨基」,但在丈夫的要求下淡出娛樂圈,專注照顧家庭。十多年過去,兒子子軒即將到海外升學,也似乎不再需要美鳳貼身照顧;美鳳跟丈夫的關係早已變得疏離,甚至一早知悉對方出軌。美鳳本來事業心強,為了家庭放棄了事業,殊不知十多年後家庭不再需要美鳳,美鳳必須為自己的生活找回重心。
「美鳳」可能是不少在職父母的寫照,把全副精力放在家庭上,彷彿失去了自己,付出不一定帶來收獲,伴侶不一定欣賞,子女也會獨立;當專注工作時,也可能忽略了子女的情感需要和成長支援。但正如導演在分享場所講,最後整個故事是發展出很多「包容」,家庭關係最終的解決方法都是「包容」。
「包容」源自於溝通和了解,筆者欣賞的是不論是方晴和父親、美鳳和子軒的和解都不是狗血式的大吵大鬧,互相大呻自己的難處和不滿,方晴透過閱讀父親在獄中的書信而諒解其、子軒雖跟方晴打了一架,但以出席演唱會為行動跟母親和解。親子關係無須大吵一架才明白對方,大和解也可以是淡然的,從細微的行為都可表達到「包容」。
在技巧運用和鋪排方面,電影為方晴和子軒營造了極鮮明的對比,方晴是「外賣仔」,寄人籬下,自己的空間就只有一小張床,姑媽家的燈光都比較刺眼和冷冰;子軒家住「別墅」,就讀名校,考的是國際試IB,有明確升學目標,能同時於學業和興趣上展示過人能力,家中多呈暖色色調,兩者南轅北轍,但都同時在家庭問題中尋找出路。飾演子軒的柳應廷Jer有驚喜,接近30歲的他演起高中生來不慍不火,不失高中生的稚氣,但筆者認為子軒的情緒推進急進,究竟子軒氣的是自己的生活被方晴打擾,還是父母離異,抑或是不再被母親貼心照料?筆者十分欣賞編劇刻意把現實世界的事物和故事世界互相揉合,說實在,誰能比古巨基本尊演來自己演得更好呢?電影以姜濤(飾演方晴)自己的歌來作方晴的作品,演員演的時候也能把真實經歷代入。這樣的處理讓觀眾更容易投入故事世界,加入現實中的人物為故事自然地製造了說服力,編劇省去了一些筆墨去「解說」,比如說音樂監製舒文現身,編劇毋須刻意寫這位監製有多厲害,方晴有多榮幸,美鳳有多大的影響力,觀眾直接就感受到。另外必須稱讚製作組的美術設計沒有馬虎,由方晴演唱會的海報,到演唱會的燈光和運鏡,沒有得過且過,敢說該演唱會海報的設計比許多日常生活看到的都來得好。
筆者一向對親情為題材的溫情小品稍為抗拒,但起碼《阿媽有咗第二個》沒有溫情氾濫,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難題,不見得每次都「風雨同路」,家人確實可以是造成傷害的罪魁禍首,但你若想要和解,只是一步之遙。
太快進軍海外市場la
始終喺香港都仲未算站穩陣腳
如果進軍亞洲係合適,但歐美就未必適合
如果進軍亞洲係合適,但歐美就未必適合
歐美市場好難打入
如果想進軍海外市場
應該試台灣先
唔係一嚟就英文歌
早幾個星期睇過《阿媽有咗第二個》,不覺得非常好看,但又可以一看。毛舜筠開場時飲咖啡那個長慢鏡很不錯,但電影的節奏總體時快時慢。不止一次姜濤那條線稍為加快節奏,就收掣切換到Jer那條線。電影的三角關係打亂了節奏,到後段才有改善。電影的劇本及剪接可以商榷,但彭秀慧對三位主要演員肯定有愛。三個角色各有成長,每個人亦有發揮空間,三人的演繹都有為電影加分,這是這部電影的優點之一。
另一個優點是由黃艾倫及翁瑋盈負責的配樂。這幾日聽了這張OST,沒有畫面,只有音樂,已經足夠讓我回想起劇情及角色的情緒。在我來說,這是非常成功。姜濤的幾首歌,有了劇情支撐後亦比以往順耳。唱《今天只做一件事》吸引毛舜筠力捧,個人覺得不太合理,因為明顯少了點歷練,但《一號種籽》及《孤獨病》本身都不是我喜愛的歌,放在電影卻是合理,尤其是《孤獨病》的歌詞特別合乎方晴的角色,比起用來談姜濤自身有說服力,有助劇情推進,而且電影版本亦較原作富情感。姜濤的聲線及咬字當然仍然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咬字還是有懶音,高音位亦未夠順,但他與古巨基合唱《愛回家》,卻又比古巨基自然及溫暖,這是他目前最大的優勢。而在配樂及劇情推動下,電影末段給予他很長篇幅唱《風雨不改》也是順理成章。若果不是MIRROR演唱會出了意外,這首歌應該會在坊間有更大回嚮。當然,全碟我最喜愛的歌曲,始終是Jer的《Jonathan’s Soliloquy》。那種憂鬱與角色匹配。然而,Jer在電影中雖然扮演音樂劇導演,但他在這張電影的音樂部分實質參與不多,其實是否可以讓他有更多空間展現音樂才華?
小品式配樂其實很容易被忽視,希望明年金像獎提名時,不會錯過黃艾倫及翁瑋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