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tkc.heart2heart
姜濤姜糖將心比心義工團
《給血聯盟》
活動通告
姜糖再次組成捐血團隊,一同為有需要的病人伸出援手。每次捐血可救治3位病人。
日期:2022年10月8日(星期六)及10月23日(星期日)
地點: 紅十字會旺角捐血站及觀塘捐血站
時間:下午2時至5時
活動名額:每天每站25位
報名日期:出通告時間至額滿即止。
姜濤姜糖將心比心義工團服務時數:1小時
==========
報名表格:https://forms.gle/421hLbNpWCiaGRg69
如有任何問題可DM查詢
血庫存量低 ‧ 齊捐血,救病人
https://www.instagram.com/p/CidS8r-v1fR/
2個讚
cdwarehouse_hk
CD Warehouse 銷量榜 
銷售日期 03-09-2022 至 10-09-2022
十大中文唱片 
1 阿媽有咗第二個 電影原聲專輯
https://www.instagram.com/p/CihRkHAvncV/
3個讚
kearenpang
阿媽的真真假假
劇本內有演唱會這一場。
我們製作組看了劇本,一早已經決定這一場肯定要用CG來建立演唱會的熱鬧場面,因為我們根本沒有資源去聘請那麼多演員飾演現場觀眾。不知道是誰的提議,叫我們試試聯絡應援會,看看他們是否可以提供「支援」。結果他們在很短時間之內回覆「全力支持」。其實我們也不是立即答應,因為要考慮的問題不少,始終人多,人雜,很多不確定因素,經過很多溝通,最後決定由他們擔任應援觀眾,真假混合。
拍攝前一天我相當緊張,那天剛好是姜小休後的再露面,猜想粉絲的熱情可能是平日的很多倍。我和導演組都擔心會有什麼控制不了的情況,尤其他們都是沒有接觸過拍攝的素人;而且場地租用時間非常限制,要處理舞台部分,還有台下六百多個觀衆,導演組也臨時加大變成了七人小隊一起控制場面。
2021年9月16日那天早上,劇組嚴陣以待。
我們先拍後台部分,下午應援會分批進場,很快就把觀眾席坐滿,你當然感受到大家的興奮和熱情,但驚訝的是個個都很守秩序,安靜,自律。開始拍攝他們的部分,場館內氣氛真的很高漲,他們幾百人的反應竟然令我想起當年在亞洲博覽館看GD演唱會,尖叫聲幾乎快要震破場館;分別是他們要重複又重複,台上也未必有表演看,但他們就是那麼激動,那麼渴望要把應援力量都被聽到和看到。
我們這個「假拍」演唱會,但一切當「真做」,(還是「真拍假做」);最後我們真的好像經歷了一場真正的演唱會,是方晴的「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演唱會。而拍攝發生在這一天,阿姜在小休幾天後回到劇組就看到那麼多愛護他的粉絲在支持他,應該給予他不少力量,我相信也是一種安排吧。
多謝 姜濤香港後援會,感謝代為聯絡的單位,我知道很不容易,還要你們在拍攝完結之後一直保守秘密,直到上畫,最後我們一起完成了。
我肯定這天的氣氛,粉絲們的熱情和愛,是任何CG也不可以做到的。
一週年啦
https://www.instagram.com/p/CijrJg_J7v3/
2個讚
mama_s_affair
【
阿媽叫到:將你嘅心意透過電影故事送俾你重視嘅人
】
無論睇完一次定係好多次《阿媽有咗第二個》嘅你,有無諗起一個人,覺得套戲好啱佢睇,好想佢睇?
我哋謝票就聽過好多人話,好想邊個邊個都嚟睇下套戲!
一於將故事嘅呢份感動,呢份觸動,呢份療癒,送俾合適嘅人!
阿媽鼓勵你,你喺今個星期請人睇戲,我哋送嘢俾你祝福你!
讓愛化做祝福 不要等待
只要你喺阿媽Facebook呢個post 嘅留言,貼上9月19日至24日場次的電影門票2張,並以文字說明你買嘅戲飛係想邀請邊個,點解想請佢睇,有咩故事…
導演會揀選寫得最好最打動人心嘅朋友,每人送一套三個「方晴 - 事業」、「美鳳 - 健康」、「子軒 - 學業」禦守!
https://www.instagram.com/p/CimvsyEvKqg/
1個讚
电影拾光 fb
《阿媽有咗第二個》觀後感延續篇
再次聲明: 接下來的文字將嚴重劇透,介意者請回避。
看《阿媽有咗第二個》這電影後就寫下了自己的長篇觀後感,卡在腦裏心裏千言萬語不能盡述,所以一心想把自己看這電影的觀點與收獲編寫在電影觀後感-延續篇裏。後來看見媒體網絡很多的影評和導演謝票視頻采訪等,心裏的感動泛濫到久久不能散去。只要電影音樂響起,自己每一次看到的不一樣的觸動仿佛都重現眼前。知道更多了、想寫的東西更多了,動力反而更沈重了,於是相隔很久之後才有了這單純分享個人觀點的延續篇。
老土的說人生如戲,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電影的導演,我們都是自編自導自演的。這電影簡單地縮影了很多人的人生,只要用心留意你我身邊總有個美鳳方晴或子軒。
【被愛傷害還能再愛嗎?】
這電影裏的美鳳方晴或子軒都是懂愛需要愛又曾經被愛傷害的人。在受傷過後可以選擇再次相信愛、繼續愛是很需要智慧和勇氣的。感恩導演演員透過劇情推進讓我們看見他們各自眼裏的美鳳方晴和子軒。
丈夫背叛的傷害留給美鳳的孤獨感早在開場一個人喝茶的背影那幕展露無遺。面對閨蜜的眼淚、前下屬的冷言冷語,她說的那句:「 能力是用成績去證明,而不是用年紀去證明的。」這話是她展現自我關愛、給自己打氣的。遇到方晴後,看見他的潛能和夢想,帶他去錄音時被問:「 為什麽想做這事?」她篤定眼神嘴角微微上揚簡單一句「緣分」。那應該不只是她愛才,珍惜方晴的天賦、希望別人可以聽見方晴的歌聲;我看見她從協助方晴所付出的努力中再次感受到她自己的價值,看見自己從失婚裏走出來重拾光輝的可能性。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就像一面鏡子,你展現了柔軟就會得到柔軟的回應。美鳳面對方晴時的溫柔是愛,所以她也收獲了愛 - 方晴對她的愛。方晴對美鳳說自己要放棄的時候,告訴了美鳳自己不想別人知道自己身世的顧慮。成熟讓她有表達自己的情感和信念同時又能體諒他人想法和感受的能力。她自己也放棄過自己喜愛的工作,她現在也有不可告人的家事,所以她懂他。她心裏一定也不希望他以後因為這個決定而後悔,所以她做到放下自己的私心,從方晴的角度出發,提點他不要輕易放棄自己喜歡的事。她的允許和提問,讓方晴可以看清楚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歡茶餐廳的工作,而不是為了逃避而放棄歌手這身份。美鳳對他說的那番話,在我第四次看電影的時候才懂得 - - “從自己嘴巴說出來安撫別人的話,其實都是說給自己聽的。” 美鳳安撫方晴時說的話,正好安撫了她自己。那也是為什麽他們沒有放棄對方。
美鳳和老公、孩子(子軒)的相處讓我看見愛是怎麽在習慣和責任中消失,哪怕你曾經為了那愛付出很多,在關係裏選擇了卑微的那個人,註定了比較難得到信任。母子兩人的裂痕在晚餐的日常對話一覽無遺 - 孩子越長大越不愛跟父母交流很多時候跟媽媽習慣給孩子美好假象的慣性是有關係的。跟現在普遍家庭一樣,孩子在家的責任就只是把書念好,所以三年來子軒沒有因為父親的缺席而關心過美鳳。當信任和愛不在的時候,說什麽做什麽都可能是錯的。子軒問美鳳爸爸是否知道她要重新工作的時候,口吻是帶著不信任的,所以不管美鳳怎麽回答,子軒都不會開心 – 美鳳回答爸爸當然知道的時候,子軒覺得自己在家沒有主導權,只是父母的副產品;要是劇情安排美鳳回答爸爸不知道的話,子軒就會覺得美鳳是霸道的。除此之外,美鳳一句不經意的 「載你是我的job」 ;子軒那帶點賭氣說的: 「你什麽時候不照顧我,我就能照顧自己。」 更明顯展現了母子兩人溝通時的不坦誠。
後來逼不得已和子軒談論與丈夫分開的事時,聽子軒重複說的氣話:「你有沒有問過我是否要跟你?」 那是美鳳第一次在愛面前展現了軟弱,說出自己的傷心。還記得學習情緒管理的時候聽過,但凡有悲傷失望等情緒,如果可以接受它就能轉換它、把它作為我們成功的踏腳石。美鳳在這一幕展示的軟弱(自己接受了才能展現),在我看來是改變他們母子連接的重要轉折點。
1個讚
电影拾光 fb
《阿媽有咗第二個》觀後感延續篇 (cont.)
【原諒 · 放手】
原諒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美鳳對自己的丈夫和閨蜜。
美鳳最終有否原諒丈夫和閨蜜,劇情沒有直白地說明,顯然原諒與否真的不重要。導演和美鳳讓我們看見美鳳願意嘗試放過自己、放下多年的婚姻,因為有愛,哪怕做不到原諒還是可以活出彩虹。她說最後悔當初聽丈夫的話,放棄事業;她一再給子軒保證家裏一切如常,可以說是她逞強的一面。和子軒攤牌是她允許真實的第一步,之後在廚房和方晴的那一段對話,是她因為感受到愛與關註才做到的坦誠。
原諒父母更是一門功課:子軒對自己的父母,方晴對自己的父親。
男孩的世界裏,爸爸永遠是偶像似的存在。子軒對父親是諒解的,知道父親不可能重回家裏,他懂事得只透過面對面要求爸爸的一句對不起;方晴看著父親信件裏一次又一次的愧疚道歉,心軟原諒了但還沒勇氣再見。子軒可以輕易做到轉身離開,因為他知道他可以代替父親繼續愛自己的媽媽。而方晴只能透過原諒放手才能撫慰自己對父母的認同和愛渴望的心。
看到某些影評人評價方晴和子軒打架拉扯的一幕很可笑,不懂電影製作的我卻在這幕涕淚雙流。我們每個人做每一件事原因都可以很復雜,方晴沒有。感動點從美鳳和方晴在餐廳裏遇見丈夫和閨蜜時的不安開始,之後的一整段劇情很好的讓我們看見每個角色之間完整的愛的流動。美鳳對方晴天賦的認同是愛的開始;方晴保護不安的美鳳是愛的擴張;美鳳主動協助修復方晴和父親關係是她對方晴的愛的回應。方晴也因為美鳳替父親帶信讓自己和父親和解而懂得和家人和解的重要。期間他想要帶美鳳一起去韓國,不是因為他對母愛的依賴,更多是因為不舍。孤獨生活9年的他不舍得美鳳在他不在的時候孤獨一人。美鳳等同他的家、他希望把家帶在身邊。當他知道美鳳心裏最重視的是子軒,他找子軒的那一刻開始就沒有要跟他打架。他是要以同樣的愛回報他愛的恩人 – 讓子軒看懂自己的媽媽、和媽媽和解。所以方晴借用演唱會讓子軒重新理解和接受美鳳是他給予美鳳的愛的延續。
而對子軒來說,遇見方晴之前的媽媽總是圍著他轉。是方晴的出現讓子軒從他眼裏看見不一樣的媽媽,那個很努力生活但是很陌生的媽媽。失去媽媽關註的子軒開始的時候是有點孤單寂寞,對於美鳳收留方晴還是有點抗拒。相處下來,兩個年齡相仿的男孩相互陪伴還是彌補了子軒失去父親的難過,只是他仿佛也從方晴和美鳳的互動看見愛是需要經營的。在知道父親回不來後,他就已經默默打算放棄出國留學留下陪伴媽媽。聽到媽媽可能需要離開去韓國的他情緒爆發是因為他在乎,和方晴的扭打也只是一種發泄。那句「是你沒有家」,是他對於自己沒有做好孩子本分、守護好自己的家的怒嚎。這裏面看似簡單的起承轉合讓我非常感動,因為我相信愛是演不出來的。 真假劇情裏我看見了他們發自內心的愛都是真的,非常喜歡他們不是在用演技來征服觀眾,謝謝他們對角色的愛和詮釋,讓我連接了帶著毛舜筠豐富閱歷的美鳳、有著姜濤內斂溫柔的方晴和懷著柳應廷單純稚氣的子軒。
【我看見的是我的;你看見的是你專有的】
看電影的需求是很個人 - 有人需要歡笑娛樂、有人需要抒發緩解。吸引你的一定是你需要的,所以會進場看這電影一定是有你的原因。電影觀感也很個人,不同的人觀看這電影都有不同的觸動點。本來我也單純認為那是個人獨特詮釋電影的方式;重複看這電影後,我發現原來觸動觀眾的不單純是電影本身而是觀眾本人。跟你連接的點不一定是你經歷過的,但肯定在你心裏有著不可低估的位置。個人很喜歡的一段是方晴看著自己的廣告牌說「很幸福,因為我們的努力可以被人看見。」 當美鳳問他希望誰看見,他只是看著天空說: 「不知叻」。一句不知叻,我第一次看的時候,覺得他是希望媽媽看見。來到第四次,看到方晴說這話時嘴角的微笑,我看懂了這句「不知叻」。也因此明白了,最後的風雨不改,是他為了父親母親、美鳳、子軒和所有他愛的人而唱的。
P/S: 祝願世上每個努力的人都可以被重視、被看見。
1個讚
OVERFLOW | 音樂滿瀉 - Spill.hk
要親自作曲作詞,才算是唱作歌手?
這樣説或者有點奇怪:我覺得在香港的語境入面,「唱作歌手」是一個有點被過分吹噓的概念。
不要誤會,我來不是要廢除「唱作歌手」這個能夠鼓勵更多歌手親自作曲作詞的優良文化,但我總覺得:在凡事講求親力親為的「唱作人」和那些長期也是飯來張口、依賴唱片公司 A&R 幫自己做歌的「純表演者」之間,大家似乎嚴重地低估了中間某類既不寫曲、亦不寫詞的「半唱作歌手」。
就好像麥浚龍吧。偶爾讀著論壇那些已成「月經」的林夕討論,例無虛發地都會看到人説〈弱水三千〉乃是林夕的代表之作,但同時總要煞有介事地宣稱「Juno 糟蹋咗夕爺呢首作品」——要評論一個歌手的唱功固然沒有問題(雖然我覺得「唱功」是個很怪異的概念),但這種恍如暗示著〈弱水三千〉的 credit 只屬林夕、講到麥浚龍在麥浚龍的作品中其實可有可無的論調,未免是對 Juno 這個創作意識頗強的人一個最大的侮辱了吧?
而觀乎網上輿論,我感覺到這種「唔係你作曲作詞,就唔係你嘅作品」的論調,有種漸見普及的趨勢。〈Dear My Friend,〉〈鏡中鏡〉等怎樣看來也是源自姜濤個人經歷的作品,縱然曲詞編監都由別人操刀,亦總不能強行宣判他只是偽創作人、一個音樂界的 freerider 吧(更何況他其實是歌曲的演唱者)?無論是 Mirror 成員還是 Juno、陳奕迅還是林二汶,為了 discredit 那些自己不喜歡的歌手而將「音樂創作」粗疏地約簡成「作曲」「作詞」兩個部分,無疑是對那些縱然不擅作曲作詞(甚至像林家謙般想嘗試與人合作看看有沒有新的火花)、但仍然想透過音樂表達自己的「半唱作歌手」一種連坐式的判刑吧?
近來看著編輯們8 月份的歌曲精選,其中有關泳兒〈18 部半〉的一段點評令我覺得非常有趣:「現在泳兒的歌曲已難分是個人抑或團隊作品,主題先行的創作模式也讓曲、詞、編各個崗位更能仔細地思考,如何把形式套在想要表達的意涵,在這個層面而言,(精神上)絕不『分裂』。當然這不是沒有壞處的,但至今的出品聽起來,還是讓人覺得團隊成員之間充滿默契,並且誰也沒有搶過誰的風頭,這很難得。」
打開歌詞簿、碌落 MV 底下的影片描述,你會看到「曲詞編監」四個大名,但音樂的創作者何止這寥寥數人?樂手、混音師、錄音師,甚至是母帶工程師,少至樂手如何彈奏、錄音師如何擺咪、歌手如何呼吸、混音師如何設計聲像,都可以徹徹底底地改造一首作品。除此之外還有創作的概念,歌手寄給詞人的 demo 詞、千字文、語音對話(江湖傳聞 Juno 很喜歡半夜向人發送長達幾十分鐘的語音訊息)⋯⋯縱然各種微細的創作不是旋律、不是歌詞,甚至細到 credit list 從未提及,音樂作為一種難免需要分工的集體創作,一首好的作品,從來並不只是作曲者和作詞者的功勞而已。
有默契的分工,能夠知人善任、可以熟能生巧,這是古典經濟學的常識。一個唱歌了得的歌手,就算深諳音律,亦未必寫得出一條「能 hook 到人」的 hookline;就算滿腔墨水,尤其廣東歌詞特別蹺口巉手,亦未必寫到一份不被網民集體恥笑的歌詞(這是過去不少曾「越界」填詞的歌手的普遍下場)。
能夠步入「一人之境」俯瞰山幽之嶺、獨攬曲詞編監的唱作歌手固然值得嘉許,但能夠將泳兒、Juno、柳應廷、姜濤等(特別想講洪嘉豪的〈污糟兒〉是我近來聽過用這種模式創作而成品極具火花的作品)這些凝聚到一個團隊的「半唱作歌手」,縱然嚴格上不是一個 100% 的「唱作歌手」,但比起那些只是懂得「邀歌」的傳統歌手,他們也值得某種創作上的 credit 以及大眾更加熱烈的鼓勵吧?
將「唱作歌手」捧至最高不是不好,但這無疑是有種將「創作」這件事過分地 gatekeep 的意味吧?既然音樂的創作從來並不只是作曲作詞兩個基本的部分而已,為何我們總要覺得,越孤獨的創作才是越高尚的創作?
而我認為,所謂「唱作歌手」還是「半唱作歌手」,他們本質上並無優劣之分,倘若他們最後做出的都是與歌者的生命相輔相成的作品,他們的最大分別不過只是他們偏好的創作模式而已。
2個讚
晴報專欄 <<一匡絮語>>
撰文: 葉潔馨 資深廣播人,現為公關公司總裁
支持港產片
中秋連假,終於有時間入戲院欣賞已上映一段時間的兩齣好戲。
…
另一部入場欣賞的電影是《阿媽有咗第二個》,由彭秀慧一手包辦編劇、導演及監製。毛舜筠的演技就不用多講,姜濤和柳應廷雖然拍電影的經驗不多,但他們都演得出年輕人面對不同掙扎、希望自己是被重視那一個的感覺,加上他們毋庸置疑的人氣及觀眾緣,前程錦鏽。
曾看到毛舜筠接受訪問時說,在正式埋位拍戲前,她與柳應廷去staycation相處兩日,互相了解對方!難怪戲中人的感情有真實感。
演員演得好,導演及編劇的功勞也不容忽視,彭秀慧繼《29+1》之後,又製作了一部撫慰人心的電影。要去看!
1個讚
今朝睇到姜濤IG story有update
好開心 
2個讚
cdwarehouse_hk
CD Warehouse 銷量榜 
銷售日期 10-09-2022 至 17-09-2022
十大中文唱片
1 阿媽有咗第二個 電影原聲專輯
https://www.instagram.com/p/Ciy2MUiPeLj/
2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