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港人中醫分享

英國中醫的Covid治療經驗: 最後應否食必利痛?

去年10月開診至今, 治療211症Covid。因為香港開始爆得勁,所以歸納出以下10點臨床經驗。希望有助中醫同道或其他港人參考。

1 中左點算?
Omicron為不可抗力,遲早也會中,所以首先平心靜氣,不要緊張。有病人中左之後引發驚恐症,產生大量病徵,主要不是Covid引起,而是驚恐症。就算不是驚恐症,恐慌也會令免疫力下降,加重病情,這是十分明顯的。

點為之中,其實不要等結果,你可看下面的症狀,不一定要陽性才諗自己中左。你如果懷疑中左,先帶返口罩,做好清潔。若有體弱或小朋友在家中,首先不是把自己隔離,而是把小朋友老人隔離,因為你多數還要做家務,照顅佢地。不要等到陽性結果才隔離家人,因為已太遲了。

若你很擔心,懷疑可能係Delta,唔知幾時去醫院,你可買定Oximeter夾手指測血氧,血氧93以上不用入院。暫時見Omicron血氧很少降至93以下。有左依個指標,人會否可能會安心啲?

發高燒,咳,你可考慮唔駛急於去急症。很大機會去到都係等,冇特效藥食,最後都係俾退燒藥,咳水,同你去藥房買分別不大。這些西藥對抗病毒完全無效。你去醫院期間還會傳染俾人,而四處奔波會令情況更差。當然, 大家都係跟返最新的衛生署建議吧。。。

即係點? 其實中左,安排好家人起居隔離,之後就是家好好休息。你可以搵相熟的中醫跟進,下面有一些方藥的參考。

阿仔發燒40度,點算? 我有病人燒了10日40度求診,但血氧仍在96,最多是辛苦。發燒是自身免疫反應,不是壞事。怕燒壞腦的,不是發燒,而是腦炎。腦炎會發燒,但發燒不一定是腦炎。發燒會燒壞腦是一場誤會。發燒大多可以不理,若有需要,可問下相熟中醫可否食西瓜或青瓜退熱。

最後,唔出街點睇中醫?其實很多中醫應診也可電話或視像診症。我在英國全是視像甚至文字應診的。不必拘泥於冇得把脈的心結。再者,應該不容易搵倒能面診Covid的中醫吧。

2 Omicron是否比Delta輕?
重症及死亡率肯定是較低的。Omicron 的上呼吸道與肺炎症狀比較少,但氣管炎引起狂乾咳的情況更快,傳染力亦較強。喘較少,肺功能破壞細,血氧不降,故重症及死亡率低。然而,Omicron亦可以引至嚴重的氣管炎或支氣管炎及身體機能問題如胃口差,腹瀉,疲倦等,令人十分辛苦及病程長(可以長達數星期)。

3 Omicron有咩最主要既明顯臨床病徵?
很早期便乾咳。很多病都在後期才乾咳,除了秋燥,但現在不是秋天,但Covid一起就是喉嚨痕痛/痕,乾咳。其他特別症狀包括口渴,疲倦感,股肉痛,半夜出汗,味覺異常,都是比較明顯的特徵。還有一些同感冒一樣的症狀,如頭暈頭痛,作嘔,胃口差,便秘/腹瀉,很多各式各樣的情況。

4 Omicron的症狀同Delta 有什麼不同?(太長,可skip)
Delta,還是以發熱,喉痛,乾咳或痰咳,氣喘越趨嚴重,數日至一星後或有血氧下降危重化傾向,並見疲倦,骨痛,味覺異常(濕重病人尤甚),失眠。發燒比較明顯。未出Omicron時,每次見Covid病人,必建議買Oximeter睇實血氧,因為血氧過低是轉危重的情況,低於93開始轉重,會比較喘。最低見過78。退燒不一定是好轉,若身體血氧已支援不了過高的身陳代謝,燒反而會降。重點是血氧及整體精神及身體機能,胃口大便不正常時,血氧過低時可拼見退燒。病重時,重點時觀察血氧,支持正氣包括平喘止咳斂氣,健脾胃,扶陽氣。

Delta實熱症比較多,坊間蓮花溫清膠囊對症,此類病人比較多發熱,喉痛,咳喘,痰黃,但精神上可。身體較虛的病人,熱象較不明顯,鼻水痰甚至是透明,外寒裏熱。但咳喘嚴重,同時可見胃口很差及腹瀉,這是轉危重前的情況,宜盡快扶正。若邪盛正虛,發熱持續,肺功能加速衰減,全無胃口,甚至亡陽出汗不止,會死。(的確有港人在英國因Covid離世)

12月中開始,接觸Omicron病人,症狀最大分別是,很少喘。有病人連燒10日而不喘,血氧96。若是Delta,血氧必降低至90。
Omicron,極大部份乾咳,口渴常見,但亦有體虛病人表現為表寒症如流透明鼻水,白痰,不渴,不發熱。雖為表寒,但仍要多留意其肺熱情況,有病人見寒就用燉橙燉洋蔥陳皮水等長期自己用食療,結果令到肺熱加重,咳到連說話也講唔完。

5個讚

5 Lateral Flow Test(LFT) 自我檢查,可否驗到Omicron?
我認為LFT不太可靠了。很多一家3口4口,都未必驗到,要到驗第4-5次才有人驗到,但亦可以完全驗唔倒,我認為可靠性很低。甚至連PCR的準確度也低了,兩公婆一齊起病症,但只有一人確診。主要因為Omicron在上呼吸道的病毒量少。現在就算全民做LFT,相信也不可能把Omicron清零。

6 預防:
補氣健脾為主,湯水: 北耆,黨參,淮山,陳皮,蓮子,芡實。燥熱者,唯有唔用北耆黨參,重用淮山。
不要無事就去飲板藍根,飲涼茶。有邪才祛邪,無邪令傷茶會傷正氣,更容易染病呢。

7 用藥參考:(這是給中醫看的參考,市民應向中醫查詢)
初起:薄荷菊花
口渴明顯:沙參麥冬玉竹百合
喉痛: 金銀花,連翹,板南根
輕咳:桑葉,枇杷葉,杏仁
肺熱:石膏,蘆根,知母,天花粉,黃芩(冇咁好)
肺熱咳甚:桑白皮,五味子,黨參
腹瀉(虛):乾薑,肉桂,肉豆蔻
嘔:竹茹,砂仁,小柴胡湯
身痛:桂枝,葛根
鼻塞:防風,桂枝,白芷
半夜出汗:地骨皮,丹皮,青蒿
病後體:黃耆,補氣為主。
味覺異常: 化濕濁為主
常用方劑: 柴胡桂枝湯(暈,咳,偏頭痛,喉少少痛,喉痕,胃口差,鼻水白常見),柴胡桂枝乾薑湯(同上,較虛,出現胃口差,痾爛,疲倦加重),銀翹散(喉痛),清氣化痰湯(痰熱壅肺),沙參麥冬湯(津傷口乾喉嚨嚴重),清燥救肺湯(熱盛津傷),止嗽散(表寒喉嚨痕),參苓白朮散(濕重痰多),甘露消毒丹(濕熱痰多,舌苔厚黃)
常見成藥:銀翹散,葛根痛,小柴胡楊,桂枝湯,止嗽散
坊間有些公司會售賣中藥藥粉。。。建議大家還是應向相熟中醫查詢才使用。

8 常見Covid後遺症:
氣喘,疲倦感,味覺異常,皮炎,末端凍瘡(Covid Toes),濕疹加劇,月經混亂,久咳(可以咳幾個月),身體機能差(胃口精神差,腹瀉),性慾減退。

9 不建議做的事
不要煲薑水,洋蔥水,陳皮水,燉燈,胡椒煲雞等。Covid常見肺熱,以上都會令情況加重。食錯野,咳會短時間內加重,可自己留意。
不要食煎炸焗辣,生冷凍野,食後會加重,咳多一個星期。
不要緊張,情緒會消耗你的正氣,引起氣鬱氣亂,不利病情,還會引起更多問題,例如引起便秘而加重肺熱。

10 最後,有專家叫人中Covid食必利痛?
英國止痛藥唔係叫必利痛。英國GP成日開的或在超市可買的叫paracetamol,一般我建議病人少食為妙。若症狀辛苦,想訓得好D,就睡前食。不少病人連食好幾日之後,都出現身體機能差的情況,如胃口差,痾爛,令病情加重。當然,統計學上同時發生的事,未必有因果關係。

問題係Paracetamol的作用機利是什麼? 食黎做乜? 睇返英國NHS 網站:
Paracetamol for adults: painkiller to treat aches, pains and fever - NHS.

Paracetamol seems to work by blocking chemical messengers in the brain that tell us we have pain.

Paracetamol also reduces fever by affecting the chemical messengers in an area of the brain that regulates body temperature.

即係依D止痛藥係用黎呃你自己個腦,等你唔識痛,唔識發燒,舒緩症狀。本身個腦係要激起發燒去反抗,但你食藥呃個腦叫佢唔好發燒,唔識唔舒服,等病中體弱仲可以好精神咁四處活動唔眼訓。上面所談的病邪深進,未必無因呢。

結論:除非佢可以令你安心安睡,否則食左可能仲衰。不過我只係普通中醫,最後都係問下西醫及相熟中醫的專業意見吧,然後自行判斷吧。

我相信似文章可以解答到一些港人對疫情的疑慮,若有更多問題,可以留言或PM。若你感到這篇文章有用,希望你可以Share給身邊的人。

#英國中醫
#港人中醫

12個讚

有部分唔認同,食退燒藥唔係怕燒壞腦,而係身體去到高過37度會有好多catalyst運作唔到,嚴重嘅會導致器官衰竭,所以發燒先要食退燒藥,小朋友我通常燒到37.8以上我先俾佢食。

3個讚

我只係分享
如果你想可以直接去佢page 講你見解。

至於退燒,只要我地(自己)知道原因,38.5 前都盡量用降溫方法,唔會食藥,除非有痛!
例如我bb 打完針腫痛,但只係38 ,我哋都會幫佢塞藥

1個讚

Gd share ,補link
https://www.facebook.com/100730744974370/posts/471477754566332/

2個讚

Up
「不要緊張,情緒會消耗你的正氣,引起氣鬱氣亂,不利病情,還會引起更多問題,例如引起便秘而加重肺熱。」

要睇情況,我哋呢度嘅Ped 係會建議,至於食定塞就視乎種類同年齡。
因為bb 唔一定要發燒先食藥,可以係減痛
而我自己就大概39.5 就一定要食退燒藥,因為我一發燒個頭就痛到想打人

多謝分享

1個讚

該主題在最後一個回覆創建後90天后自動關閉。不再允許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