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市長去年發出警告,如果沒有旅遊收入,京都可能在十年內面臨破產。京都本財政年度的赤字徘徊在 4.4 億美元左右,如果這種趨勢繼續下去,到 2025 年,年度赤字可能達到 23 億美元。京都市長被迫重組該市財政的計畫,包括到 2025 年裁減 550 個工作崗位,並減少社會援助,可節省 14 億美元,他聲稱要防止中央政府像其他城市一樣接管這座城市。
由於京都的稅收基礎薄弱,因為 40% 的人口是學生或 65 歲以上的人,他們幾乎不納稅。寺廟和神社也免徵財產稅,而傳統的木製聯排別墅享有較低的稅收,因此京都一直高度仰賴遊客支出。即使很多年輕人想在京都工作,但找不到好工作或事業,所以最後都被迫搬到其他地方尋找工作。
其實京都一直在想辦法活絡商業機會。批評人士認為,京都應該放寬禁止建造高於 31 公尺建築物的建築立法,在歷史中心建築物最高只能有 15 公尺。京都市議會議員則鎖定京都站周邊地區,認為可能是一個可以開發並吸引新商業投資的地方。
但這些都無法一蹴可幾,旅遊收入仍然是大多京都人生活的泉源。一家出售京扇的店舖表示過去兩年顧客數量減少 60%,這家店在清水附近屹立一個世紀。店家表示對未來充滿恐懼,認為再過幾年都不會恢復往昔。
儘管收入減少,但京都不是每一個居民都希望遊客回來,很多人已經習慣沒有外國遊客的生活。一家在京都經營咖啡館的老闆說,京都不是特別大的城市,所以太多外國遊客對公共交通等資源施加壓力,他說「我的一部分真的希望他們回來,但我的另一部分喜歡和平與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