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研究話爸爸要多D同BB互動,但係我BB出世前,我係唔敢抱D好細個既BB。直到自己個出世,都只係敢抱自己個個,到底有幾多個男人係真心唔怕抱BB?
爸爸在子女一歲左右,已經開始塑造子女的成長,這從實證研究裡已獲確認。然而爸爸們,你知道自己是怎樣發揮影響嗎?
美國的家庭學者Rob Palkovitz在最新發表的研究回顧裡解釋爸爸的影響力。
幼兒在與爸爸的關係中認識自己
原來幼兒會從自己與爸爸的關係認識自己,以及認識他人和世界。
學者發現子女在出生後的第二年開始(亦即一歲後),便與爸爸建立連結互動。按著理論,這份互動將慢慢地塑造幼兒對自己的看法。舉例說,幼兒感到「爸爸從不玩弄我」,久而久之,子女基本上視人際關係是尊重和可信任的。又或是,幼兒認為「爸爸經常都視我為很重要的」,累積下來的,就是將來子女感到自己有價值。
在互動裡,幼兒又會根據自己與爸爸互動的經驗,在下一次互動時有所期望,從而建立對人際關係的期望。當幼兒認為「爸爸經常猜中和回應我的需要」,子女會逐漸明白,表達自己的需要是好事,是有效的,而且感到人與人相處都算是安全的。
就這樣,爸爸建立了幼兒與人相處的初體驗,幼兒在關係裡,初步確認了自己的價值,以及對人際關係是否安全、可信任、溝通會否有用等。
敏銳子女需要的玩樂 就是最好的互動
子女年紀那麼少,怎麼才可與爸爸有細膩和複雜的互動呢?答案是去玩。
研究顯示爸爸與年幼的子女玩樂有著獨特的角色,幫助子女在關係裡獲得安全感,亦有能力調節自己情緒。只是學者補充說明,並不是爸爸愈多照顧和玩樂,就愈能建立父子連結。高質素的玩樂和互動,才對幼兒有益。
關鍵在於,爸爸玩樂時有否敏銳子女的感受和需要。
進階閱讀:
【玩樂研究】懂得這樣玩 爸爸與幼兒玩樂的好處會更多
【Rough&Tumble Play】玩樂鬧哄哄有益 原來爸爸懂得輸是關鍵
當爸爸容許子女自由地玩樂探索,少去干擾和控制他;願意配合子女所喜歡的玩樂方式;以歡笑作結;避免「玩弄」幼兒等,這些條件都被證實有助幼年子女與爸爸建立連結。
延伸閱讀:
Palkovitz, R. (2019). Expanding our focus from father involvement to father-child relationship quality. Journal of Family Theory & Review, 11 (4). doi.org/10.1111/jftr.12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