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媽煮飯,就一定係愛心架啦!不過原來阿爸下廚,都會帶來獨特回憶。
英國一個人類學家研究父愛和煮食之間的關係,由買食送,下廚到共同進餐,同樣反映出父愛。
一位男士為一歲嬰兒餵食自備的水果蓉,茶餐廳裡的侍應竊竊私語,認為爸爸餵食是奇觀,「以前的爸爸哪會這樣做」。
原來爸爸選材,下廚,共同進餐,意義遠超於照顧家人。一位英國北部的人類學家進行研究,想知道近代的爸爸負責日常烹飪的行為,到底蘊含著甚麼意義?
主理膳食的爸爸們 各有故事
學者採用了質性的人類學研究方法「go-along」,即旁觀、實地考察,配以傳記和訪談。學者找來共15位來自不同階層、身處不同人生階段的英國爸爸,走訪他們購物的批發市場,廚房和餐室。
英國與香港情況有點相似,男人煮食常被視作是休閒時的選擇,視乎興緻,只在周末、燒烤場和特別節日下廚。日常爸爸常是「小幫手」,被吩咐去買東西,「行開行埋睇下火」,退休後或家人生病才會主理家中飲食。
受訪的爸爸會例外地主理家中烹飪,有著不同的原因:夫妻離異、工作忙碌、太太過身……讓我們了解一下這些爸爸以飲食促進親子關係的智慧。
與子女一起買菜煮食 締造溝通空間
學者描述爸爸Roger一星期只能與子女相見幾晚。那些晚上他會為子女預備飯菜,一起用餐。他的女兒表示喜歡與爸爸一起買菜,因為她可選擇自己喜歡的食材。他刻意在吃飯時談論社會大事,製造親密的聆聽機會。
爸爸Dave要輪值消防。研究紀錄了一段兒子的講話。他兒子在拍攝爸爸煮食時,提到「爸爸很有男子氣概地煮食」,令爸爸疑問說「為甚麼是男子氣概」。兒子解釋有人認為留在家煮食和照顧孩子是女人的事。然後爸爸Dave就問:「你見到爸爸煮飯,會令你將來更願意煮食嗎?」
學者分析,預備餐飲使爸爸發揮價值傳遞的角色,兒女不單填飽肚子,也締造了停下來溝通的時空,傳遞做人的智慧。
食物質素反映家庭關係
爸爸Tony一家經常吃外帶和即食食物,原因是夫妻倆正處於惡劣關係。他認為煮食是「正常生活」,在婚姻將近破裂時,他連在家煮食都變得很困難。為了彌補平日甚少與女兒經常相處,爸爸Tony選擇在整個雪櫃放滿垃圾食物:雪糕、爆谷、脆片、朱古力和餅乾,為了討好女兒。
做法理想嗎?見仁見智。學者分析他的動機——以飲食來彌補他婚姻所傷害的親子關係——形容「垃圾食物都有愛的價值(Junk food have love value)」。
有種父愛叫選購食材
清晨六時,學者跟著爸爸Stuart駕車20里到天光市集。他購買一星期份量的餸菜。天光墟雖遠,但價格相宜。他邊買邊說,「女兒不喜歡萵苣白色的部份,喜歡紅色的蘋果」,又說「你知道嗎?買回家後,女兒又會說不想要。」
學者形容這是「市集中的愛」。他分析,選購食材不只是「入貨」,更加是表達愛的技巧。爸爸Stuart知道子女的口味,關注他們的渴望,本身具備了愛的價值。此外,他需要全職工作,清晨駕車20里,為買得更大量新鮮的食材,在八時前回到家再去上班,是爸爸走出自己的舒適圈,給家人的禮物。
爸爸的料理是父愛的昇華
學者又分析了一些關於父愛與烹飪的記述。
一位女士憶述早年喪偶的爸爸,獨力養大五個女兒,每天都預備溫暖和有營養的早餐盒。這成為他對爸爸最溫暖的記憶。另一受訪者最深刻的是,爸爸會在周末煮一頓早餐,「每次都一樣:煙肉、腸、豆、炒蛋、薯塊,是大雜炒。媽媽會投訴廚房混亂……這是最美好的回憶。」
飲食是一塊鏡片,從中窺探與家人的關係。爸爸煮的一頓飯,遠超於「照顧」,還盛載了傳遞人生智慧的時機,與家人關係的遠近,父愛的計算與犧牲,以及讓子女溫暖的回憶。
延伸閱讀:
Meah, A. (2017).Fathers, food practices and the circuits of intimacy in families in Northern England. Gender, Place & Culture . doi: 10.1080/0966369X.2017.1372387